仔细想一想,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读完一本书,再看别人的书评,发现自己好像读了一本假书,书评中讲的细节和知识点,甚至思考点,自己一个也没留意。
同样的,这样的事情也会出现在孩子身上:同一个班的孩子一起读课文,或者一起读一本少儿书刊,读完后,有的孩子可以完整地,有条不紊地,甚至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出少儿书刊中的内容,还能回答老师提问的细节问题。
可是有的孩子却对少儿书刊中内容理解甚少,回答问题也是磕磕巴巴,没有头绪。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
阅读是个脑力活,别人看不到也摸不到,我们没法真正知道在这两种不同阅读表现的孩子脑中都发生了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猜到:能准确、完整复述少儿图书中内容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大脑一定会做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文本中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那这些孩子都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呢?我们来细数一下。
一、阅读前的预测和推论
这里所说的预测和推论,是孩子拿到一本即将阅读的少儿书刊时,包括从书名、封面封底到插图等各方面,想象少儿书刊中要发生的故事的大致内容,甚至从目录章节来预测作者要怎么去编排这本少儿图书的内容或者情节走向。
孩子看书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自己已知情节,去推论少儿图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特征,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人物要怎么应对。
二、阅读中理解力的自我检测
对于大多孩子来说,不能理解的阅读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时刻关注自己读懂了没有。
阅读能力弱的孩子对不认识的字词、没有读懂的内容就会"径直"略过。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个"任务",读完比读懂更为重要。
相反,会阅读的孩子在脑子里,会有一个自我检测的流程,随时检测自己的理解程度。
更深入的理解不但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阅读知识,还能提升阅读兴趣,爱上阅读少儿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