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
精选优秀少儿书刊!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前沿
儿童阅读:学习就是建立“连接”
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蔡可 上传时间:2014-03-18 点击数:1643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视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经合组织(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也指出:提升阅读素养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增长知识、发挥潜能并参与社会活动”。所谓素养,更多的是在具体任务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儿童的阅读才能更好地为学习其他知识服务,才能更好地让儿童充满兴味地融入社会,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然而,在目前各类语文试题中,例如高考,无论是课标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基本都延续着传统文类阅读的方法。就目前我国中小学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选文的原则也不外乎经典性、文学性、时代性,课文选编过于偏重文本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实践,语言文字应用的目标指向了文本,而不是构建学生自己的言语经验。自1904年语文独科以来,文选型教材一直居主导地位,文本就是学生模仿并需要达到的水平标杆。

    2001年,教育部实施新课改,将教材的作用定位为——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学习和建构的资源,为师生对话、共同创造生成性知识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教材观与使教学突破了教材的限制,教材不是法典,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不是游离于学生经验之外的纯书本知识。借助这样的教材观念,学生的阅读才能真正沟连起日常的语言生活,体现出作为一个人的成长。

    不同的教材观生成了不同的教学关系,优秀的教师能够对教材的绝对权威去魅,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及时增删、延展固有观念,拓展课程资源,创造出师生对话的氛围,设计出更多的活动方式,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鲜活生动。这种专业自主不仅是课改赋予的权利,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追求。在这种观念下,一些学校阅读的活动方式也渐渐变得丰富多元。有位语文老师曾为学生提供了一批科技内容的书让学生在课上阅读,有科幻故事、科学探险小说、科学家传记、科普知识小册子等。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编辑“科学小报”,报的名称、栏目、选材、版面设计、美术、抄写、绘画等全由自己承担。没料到这个教学设计,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仅读书认真,材料选的充实、新鲜,甚至显示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潜在的美术才能。这些小报在家长会上展出后,受到家长的称赞。这项活动之后,同学们总结了四大好处:增加了课外知识;锻炼了选材能力;提高了设计版面的能力;学习了科学家的精神。期末调查问卷显示,编辑小报是同学们喜爱的活动。我们可以说这位语文老师的探索是综合性学习、是主题学习,但它不也是一种阅读活动么?

    在中小学领域,改革意识比较超前的学校,大多是对国家教材突破较大的学校,阅读不只是“看书”,有的学校有专门的阅读课程,有的学校已经突破了学科型课程的框架走向活动型课程。像过去常见的黑板报、课本剧、辩论赛、文学社团,以及现在渐渐流行的小科研论文撰写、探究性学习、网络协同学习等,不断刷新阅读的观念。但是,尽管一些学校在语文或是阅读课程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全局领域的影响力却未彰显,既没有机会为考试评价改革提供教学样本,也很少能和学校领域之外各类丰富的儿童阅读活动呼应。想一想我们的学生,他们走向社会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阅读?一个开电梯的女工读一本《故事会》,一群小学生一起评判同班同学的作文,一个中学生在社区中寻找他的同好者,一个IT宅男在众多购物网站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一个困惑的母亲在网络中搜寻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食用的答案,他们都是现代社会的一分子,是正在或已经接受过义务教育的公民,他们此时此刻的行为,算不算阅读?

    真正有效的儿童阅读不应该只关注提供给孩子哪些文本,儿童阅读的起点应是他们在成长生活中将要遇到和解决哪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或者说让儿童进入一种学习情境,即,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只要儿童能够进入问题解决状态,寻求知识就水到渠成。因此,阅读必须打通儿童的生活,提升他的生活阅读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按照学习科学的观念,学习就是建立“连接”,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自己的问题,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形式,在多元的对话中创生出新意义,进而选择信息并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好的学习!从这个角度上来思考阅读,我们会发现,信息时代的阅读,创设合适的阅读活动“形式”,有时也是重要的内容。

    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首先是信息的爆炸性增长,其次才是信息环境。知识早已在“云”端,更重要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发现、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比单纯地掌握知识更为重要。阅读不应只读懂文章、涵泳品味,而是提取、加工、传递信息的能力。能否在“大数据”中找到属于“我”的数据,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适应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这是古典时代的阅读,与信息时代的阅读矛盾也因之而产生。儿童的课外“闲书”、上网、微博、QQ等,其实都是他们语文能力成长的重要方面,也关系到语文兴趣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如何解决矛盾,古人其实也曾提出看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政”与“四方”,这是现代公民的必然诉求。找到书本知识和儿童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转化渠道,拓展儿童的阅读活动方式,提升阅读综合运用能力,恐怕是儿童阅读从课堂教学中突围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