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学习语文以及一切人文学科的根本,故古文谓学习为“读书”。但是,确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少儿书刊、期刊读得不少,作文却写得不好!难道是读写规律在他们身上不灵验了吗?也许,他们在选择书籍与读书方法上的不当,导致自己没有在读和写之间沟通一条渠道。
读得太浮,没有沉下去体验
阅读教育一定要重积累,把真心喜欢的词句,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积累下来,最直白的方法就是摘录,但量绝不可太大,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就没有做到读转写的第一步骤,后面的基本都是失败,简言之:要动手。
读书,之所以能够让他感到快乐,是因为里面有几样东西是会让他的内心世界丰富的。
浅层的是格局、技法、辞藻等等;
深层的是知识、情感、思想等等。
浅的和深的,都要吸收一些,要让他想想,读了这本少儿书刊,你觉得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和眼界。还是说这些少儿书刊里面的人物、情节、情感深深打动了你。
这样,读了这本书,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体验”,而非“随便翻翻”了。读书,能这样仔细地咀嚼,那么你就能从中掌握写作的规律,文章中好的语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这样,读和写之间的渠道,不就沟通了吗?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
不善于在读书过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这也是多读而不善写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人的视野,只局限于直接见闻,仅仅是从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那点点材料了解世界,那么,他的知识一定很贫乏,认识一定很肤浅,想象力薄弱,感情也不会丰富。这就需要通过阅读优质的少儿书刊,吸取知识和思想的营养,积累写作的原料。
在阅读的过程中,扩大视野,积累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感情,再提笔作文,自然会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阅读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渠道是一个“慢功”,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在阅读少儿书刊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积累,给“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你就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
任何兴趣都来自于自我感知和外在肯定
孩子的兴趣,或者任何人的兴趣都来自于两方面:自我的感知与外在的肯定。像积累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很好的“输出口”让他尝到甜头,积下来的用上了,但得不到好评,那他很可能就没有兴趣了。西方管这个叫“任务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法。在孩子阅读少儿书刊的过程中,任务只要适度,不引起反感,就是好的。到了那个时候,家长们也就不再会为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担心了。